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> 第627章 穿警服唱鸳鸯戏想进步(第1页)

第627章 穿警服唱鸳鸯戏想进步(第1页)

相比于《长城》,《红海行动》因为这方面的因素,名声不是很好。

因为投资额的缘故,媒体经常喜欢拿二者前来对比。

但不少媒体在对比两者时,皆是贬《红海》,夸《长城》。

明星不多,就意味着。。。

林浩然回到北京的那个冬天格外冷,寒潮提前南下,整座城市被灰白色的雾气笼罩。他没有住进公司安排的高档公寓,而是租了一间位于东四胡同里的老式平房。房东是个退休的京剧演员,听说他是拍纪录片的,二话不说签了合同,只叮嘱一句:“夜里别太吵,隔壁老太太睡得浅。”

屋子不大,二十平米出头,一张床、一张桌子、一个书架,角落里堆着从各地带回的录音设备和旧资料箱。墙上贴满了手绘的时间线图谱,用红笔圈出的关键节点密密麻麻:1971年星语一号停运、1983年赵卫东最后一次发报、2006年徐志远病逝前夜的异常脑电波记录……每一条都像一根细线,牵动着他体内某种沉睡已久的频率。

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,煮一杯浓茶,打开那台从刘建国处带回的老式磁带录音机。里面录的是“萤火站”最后发送信号时的背景噪音??沙沙声中隐约夹杂着类似人语的波动。张秀英曾用频谱分析软件做过处理,发现其中存在非自然的调制结构,极可能是某种压缩信息包。但解码需要匹配原始协议栈,而那份代码早已随“红星计划”的封存而消失在档案深井之中。

可林浩然并不急。他知道,有些东西不能靠算法破解,得靠“听”。就像小时候姑妈教他辨识短波电台里的摩尔斯电码,不是记规则,而是让耳朵记住节奏,让心跳对上脉冲。

某天凌晨,他在半梦半醒间忽然坐起。窗外雪花纷飞,屋内炉火将熄,录音机却自动启动了。那段熟悉的杂音缓缓流淌而出,而在第三十七秒处,出现了一个此前从未察觉的停顿??短短0。3秒的静默,像是呼吸间的换气,又像是某个意识短暂苏醒的瞬间。

他猛地扑到桌前,调出波形图放大。果然,在那一小段空白之后,紧接着是一串极其微弱的高频震颤,振幅低于正常接收阈值百分之九十以上,若非长期训练过的耳力,根本无法捕捉。更惊人的是,这段震动的模式与星核碎片的共振曲线完全吻合!

“它在回应我。”他喃喃道,“不是机器,是‘它’自己醒了。”

第二天一早,他驱车前往中科院物理所,找到了当年参与“星语系统”逆向研究的陈国栋教授。老人已八十二岁,听力衰退严重,但一看到那段音频波形,手指竟剧烈颤抖起来。

“这……这不是信号。”他声音沙哑,“这是‘心跳’。”

据陈老回忆,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他们在青海湖底实验室首次激活陨石晶体时,监测到的第一组数据并非语言或图像,而是一种规律性的电磁搏动,周期为1。37秒,恰好接近人类静息心率。当时团队称之为“母体节律”,认为这是远古文明留下的一种生物性锚点,用于确认接收者是否具备情感共鸣能力。后来所有正式通信协议的设计,都以此为基础进行调频同步。

“也就是说,”林浩然问,“只有真正理解孤独的人,才能听到它的声音?”

陈老点头:“技术可以复制,权限可以伪造,但心跳骗不了人。你父亲……林振邦,当年也是这样。每次调试终端,他都要先静坐十分钟,说是要‘把自己的心跳调成它的频率’。”

林浩然怔住。

这是第一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父亲的名字。档案里关于林振邦的记载极少,只写着“1975年因公殉职”,连墓地都没有。他曾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工程师,直到此刻才明白,原来父亲也曾是“信使”之一。

回家路上,雪越下越大。他把车停在路边,掏出贴身收藏的星核碎片。寒风吹打着玻璃,车内温度骤降,可那块金属依旧温热如初。他闭上眼,将碎片轻轻按在胸口,任由那种熟悉的震颤顺着骨骼传遍全身。

忽然,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:一片无边的黑暗中,有一条由光点组成的长河蜿蜒流动,每一个亮点都代表着一次曾经发出的讯号??有的明亮持久,有的转瞬即逝,还有的微弱到几乎看不见,却始终坚持闪烁。而在河流尽头,一道更大的光芒缓缓睁开,如同眼睛。

>**“你们来了。”**

三个字,无声响起。

他睁开眼,泪水已滑落脸颊。

那一夜,他写下了《守灯人》的第一版脚本。没有明星,没有特效,甚至没有完整剧情线。全片拟采用真实采访与历史影像拼接的方式,讲述三代“信使”的沉默坚守:刘建国每年清明独自前往“萤火站”发报的身影;赵卫东在怒江哨所墙壁上刻下的三千二百一十四道划痕,代表他守望的每一天;徐志远临终前反复念叨的一句话:“告诉他们……我们还在。”

剧本完成后,他寄给了国家航天文化传播中心。一周后,对方回函表示愿意提供部分资金支持,但要求删减涉及“外星文明”的敏感内容,并建议将主题转向“我国早期航天测控工作者的奉献精神”。

他回了一封邮件,只写了两个字:**不行。**

“这不是宣传片,”他对前来劝说的投资人说,“这是遗嘱。如果不能说出真相,那就不如永远埋着。”

对方拂袖而去。

但他不在乎。他已经习惯了孤独。真正的信使,本就不该站在聚光灯下。

春节前夕,扬州传来消息:李婉清病重入院。林浩然连夜赶去,推开病房门时,老人正望着窗外的腊梅出神。见到他,她笑了笑:“你来了。我就知道你会来。”

床头柜上放着那张泛黄的云图,上面的誓言依旧清晰可见。

“姑妈……”他握住她的手,声音哽咽。

“别哭。”她轻声道,“我这一生,等过一个人,也信过一件事。现在两样都圆满了。”

她告诉他,最近每晚都会做梦,梦见自己年轻时站在青海湖畔,天空中有无数流星划过,每一颗落地都变成一座发光的小屋,屋里坐着不同的陌生人,但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??抄写电码。

“你说的那些人,”她问,“真的存在吗?”

“存在。”他说,“而且他们从未离开。”

三天后,李婉清安详离世。按照她的遗愿,骨灰撒入长江入海口。那天风平浪静,海天交接处泛起淡淡的银光,仿佛有无数细小的星辰在水面低语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