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夫人请住口 > 第314章 老魏去周国见柳东君的机会求月票(第1页)

第314章 老魏去周国见柳东君的机会求月票(第1页)

天京城北城一套小院的地窖内。

昏黄的烛火为地窖提供照明。

大概一间卧室的大小,里面有床有桌椅板凳,足以供一人日常起居。

祝宏口中的老魏就躲在此处。

他约莫四十出头,身材匀称,国。。。

夜雨敲塔,如万指叩心。我独坐密室,手中摩挲着那枚从空言寺地窖深处寻回的铜舌??形如人舌,背面刻有细密符文,正面却被人用利器反复刮削,留下深深浅浅的划痕。它本是“缄口会”用来镇压民声的法器,如今却成了我们对抗言语操控的钥匙。

林小满推门而入,发梢滴水,肩头还沾着泥泞。“西南三州,已有十七个村落出现‘静喉症’。”她声音低哑,“症状与阿芸村相似,但更烈。患者不仅失语,连眼神都渐渐呆滞,仿佛魂魄被抽走。”

我指尖一颤,铜舌滑落案上,发出清脆一响。

“不是药。”我说,“是声毒。”

她点头:“御医台送来的报告写着,病者耳道内壁附着一层极薄的结晶,经检测为‘噬声砂’与‘梦引粉’混合物。只需一丝风吹过耳际,便会激发残留音波,在脑中循环播放特定话语??多是‘莫说’‘闭嘴’‘听话才有饭吃’这类短句。”

我闭目,仿佛听见无数孩童在暗处低声呢喃:**别说了……说了也没人听……**

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布局:不靠暴力封口,而是让沉默成为本能,让禁言深入骨髓,化作条件反射。

“那些游方道士还在活动?”我问。

“不止道士。”林小满递来一幅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点,“全国共发现八十九处‘静音坊’,伪装成茶馆、医馆、学堂,甚至尼庵。里面设有共振腔,每日午夜准时播放‘安神诵’,实则是经过调频的心理暗示音频。长期接触者,会对‘质疑’‘反驳’‘抗议’等词汇产生生理厌恶。”

我猛地睁眼:“他们在重塑人心。”

“更可怕的是,”她咬牙,“这些坊市的资金流向,最终都指向一个名字??**裴老太傅**。”

我心头剧震。

裴少卿的祖父,三朝元老,曾以“稳重守礼”著称,十年前因反对设立言察官制度而辞官归隐。世人皆道他清高孤傲,谁知竟暗中织网十年?

“不可能。”我说,“裴少卿若知情,不会助我们破空言寺。”

“可他不知情。”林小满苦笑,“就像当年他父亲也不知自己供奉的香火,竟来自‘缄玉牌’交易所得。这是一张层层嵌套的网,每一代人都只知其一,不知其全貌。”

我起身踱步,思绪翻涌。

裴家三代,表面清流,实则执掌“沉默伦理”的最高解释权。祖父定调,父辈执行,孙辈监督他人是否“逾矩”。而今孙辈反叛,祖宗基业将倾,那位退居幕后的老人,岂能坐视?

“他要重启‘谤罪律’。”我喃喃,“不是为了惩治谎言,而是为了定义什么是‘不该说的话’。”

话音未落,塔外骤然响起钟声??七响,急召令。

陆明远浑身湿透闯入,手中紧握一封血书:“京畿三十里外,一座废弃书院突现‘千人默誓碑’!上千百姓昨夜被诱至此,饮下混有‘忘言露’的茶水,在碑前集体起誓:**终生不议朝政,子女不得报考言察官,家中若有敢言者,逐出宗族**!”

我怒极反笑:“他们怕的不是真话本身,是真话传播的方式。他们要斩断代际传递,让觉醒止步于一代人。”

“更要命的是,”陆明远喘息道,“带头立誓的,是三位曾受朝廷表彰的‘义民贤达’。他们说,这是‘自救’,是为了避免天下大乱。”

我霍然起身:“这不是民间自发,是精心设计的‘道德绑架’!让他们自己封自己的嘴,比我们烧一万本书都有效。”

当即下令:“召集‘真相护卫队’精锐,携‘留声玉简’前往现场,记录每一位参与者的真实意愿。同时启动‘反向共鸣阵’,用万民镜投射近三年各地因发声而获益的真实案例??让事实冲破幻觉。”

三日后,我们在书院废墟召开“破誓大会”。

台上,投影映出画面:一位农妇揭发粮仓蛀虫后,全家搬进新屋;一名书吏举报上司贪腐,反被提拔为监察使;还有阿芸站在醒语泉边,带领全村朗读《补遗录》的影像。

台下,起初寂静如死。

直到一名青年突然站起,撕碎胸前的“缄心符”,嘶吼:“我娘喝下‘安神茶’后,整整一个月叫我‘外人’!她说她记得我是她儿子,可就是不敢认!这是救我?这是杀我!”

人群开始骚动。

接着是一位老者拄拐而出:“我孙子考上言察童生,全村都说他忤逆祖宗。可你们看看!”他抖着手展开一张纸,“这是孩子写的调查报告??我们村三年前死的六个伐木工,根本不是意外,是监工怕他们说出林场私采龙脉石的事!”

哭声、喊声、捶地声交织而起。

有人砸碎默誓碑,有人焚烧誓词,更有数十名年轻人当众宣誓加入“小言社”。

就在秩序即将失控之际,一道苍老的声音自山门外传来: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