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虎贲郎 > 第717章 主簿仲达(第1页)

第717章 主簿仲达(第1页)

雒阳,南宫朱雀门外东侧,是尚书省。

尚书省又在内部分为六部,随着许都政变以来,尚书省越发的像一个例行盖章的地方。

中书省、门下省都在南宫之内,虽然南宫主体殿宇毁坏,但张扬护送天子东归时,与。。。

晋阳城的春日来得迟,去得也急。前脚刚褪去残雪,后脚便刮起黄沙漫天的朔风。赵基立于校场高台,望着新编“忠烈营”的五百壮士列阵操演,铁甲铿锵,步伐如雷,踏得地面微微震颤。他们中许多人脸上还带着旧伤,有的断了手指,有的跛着腿,却无一人落在队列之后。鼓声一起,长矛齐举,寒光映日,竟比当年虎贲郎初成时更为肃杀。

诸葛瑾缓步登台,手中捧着一封帛书,神色凝重:“洛阳急报。曹操以天子诏令征调四方兵马讨伐袁术,实则借机吞并豫州诸县。袁绍怒而发檄文天下,斥其‘挟天子以令诸侯’,已命长子袁谭引兵五万出黎阳,直指许都。另据细作密报,马腾、韩遂虽受朝廷官爵,暗中却与袁氏互通书信,似有异动。”

赵基不语,只将目光投向远处雁门方向。那边烽燧安然,然他心中清楚,边境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。匈奴虽败,鲜卑未灭,乌桓各部亦在观望。一旦中原大战开启,北疆必再燃烽火。

“你觉得,这一仗能避免吗?”他问。

诸葛瑾轻叹:“不能。自董卓焚洛以来,天下早已无真正意义上的君臣之分。所谓勤王,不过强者夺权之辞;所谓忠义,皆是弱者自保之饰。如今曹操挟天子居中枢,袁绍据河北拥强兵,二者之争,势同水火。其余群雄,或依附,或观望,皆欲从中渔利。将军若仍固守并州,恐将被时代抛下。”

赵基冷笑一声:“被时代抛下?我从未想过要追逐什么时代。我只是不愿看见更多的张猛、更多的下林苑流民,死在毫无意义的内斗里。”

话音未落,一名亲卫疾奔而来,跪地呈上一卷竹简:“启禀将军!代郡急奏:三日前,鲜卑小种轲比能率两千骑突袭马邑以北屯田营地,焚毁粮仓七座,掳走百姓八百余人。守将奋起抵抗,力战而亡。敌军得手后迅速北撤,踪迹难寻。”

赵基眉头微皱。这已非单纯的劫掠,而是试探。轲比能素来狡诈,惯用轻骑游击,专挑边防薄弱处下手。此次行动迅疾果断,显然早有预谋。

“传令雪耻营余部即刻集结,随我亲赴马邑。”他沉声道,“另遣快马通知河东、上党,调运粮草至雁门前线。再发文书至乌桓校尉蹋顿处,言明若其能约束部众,不与鲜卑合流,可许其岁赐增半。”

诸葛瑾迟疑:“轲比能兵力不多,代郡自有驻军应对。将军亲往,是否过于兴师动众?”

“你不明白。”赵基转身望向碑林方向,“每一次胡骑南下,都不是为了几座粮仓、几百百姓。他们在等一个信号??中原大乱的信号。只要我们露出一丝疲态,阴山以北的狼群便会倾巢而出。我不但要去马邑,还要让全天下都知道,我赵基仍在北疆站着。”

三日后,赵基率三千精骑出发。沿途所见,尽是战火余烬。村庄化为焦土,田地荒芜,幸存百姓蜷缩在山洞岩穴之中,面黄肌瘦,眼神空洞。一名老妪抱着婴孩跪于道旁,哭求一口粟米。赵基亲自下马,解囊赐粮,并命随行医官施药救治。

夜宿马邑废城,篝火映照残垣断壁。将士们沉默进食,无人言语。忽有一少年士卒起身,单膝跪地,声音颤抖:“将军……我娘就在那晚被掳走的。她今年才四十八,身子不好,走不了远路。求您,哪怕抓不到人,也让我去查一查踪迹。”

赵基看着他,许久方问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李昭,原属太原戍营,因知情未报降籍三年,今自愿入忠烈营。”

赵基缓缓点头:“好。明日你随前锋斥候出巡,若有线索,我会亲自带人追击。”

那一夜,赵基未曾入睡。他在地图前枯坐至天明,反复推演敌军可能的退路。轲比能若想全身而退,必不敢深入内陆,应是沿阴山南麓西行,经白登塞外绕回草原。此路艰险,唯有熟悉地形者可行。

次日拂晓,他下令分兵两路:一路由副将统领,虚张声势佯攻鲜卑东部营地;另一路由他亲率八百锐卒,轻装疾进,循小道包抄。

行至第五日,暴风骤起,黄沙蔽日。士卒们以布覆面,牵马步行于峡谷之间。忽然,前方斥候回报:二十里外发现炊烟痕迹,地面有杂乱蹄印,方向西北。

赵基立即下令加速前行。黄昏时分,终于在一处隐秘山谷中发现敌营。营地不大,约三百帐,外围设有木栅,内有大量牲畜与俘虏。其中赫然可见数十名汉人妇孺,手脚捆绑,蜷缩在角落。

当夜二更,赵基亲自带队突袭。八百勇士分三路潜入,趁守军酣睡之际simultaneous发动进攻。火矢升空,喊杀震野。轲比能反应极快,立刻组织突围,率百余亲卫冲出重围而去,余众或降或死。

此役救回被掳百姓七百三十六人,缴获牛羊万余头,战马六百余匹,粮秣无数。最令人振奋的是,李昭在一间帐篷中找到了奄奄一息的母亲。母子相拥痛哭,全场将士无不动容。

赵基下令就地设帐安置难民,派兵护送返家,并严令不得扰民。他自己则在谷口立碑,上书:“汉民至此,寸土不让。”

消息传开,北疆震动。鲜卑诸部始知赵基未衰,反而愈发凌厉。轲比能逃回草原后不久,便遭族中长老责难,被迫遣使请和,愿归还部分掳掠人口,换取互市通商。

与此同时,中原战局急剧恶化。袁绍与曹操决战官渡,双方集结百万大军,血战数月。最终曹操以奇计烧毁乌巢粮仓,大破袁军,斩首七万余级。袁绍呕血而退,元气大伤。自此,曹操作为北方最强势力,逐步统一黄河以北。

有人劝赵基趁袁绍虚弱之际出兵河北,占据要地,自立为王。

他只摇头:“我非不知时机可贵,但若此时南下,北疆必陷。胡骑一旦入塞,千里赤地,百姓何辜?与其争一隅之地,不如守一方安宁。”

于是,他继续整军经武,修缮城防,在雁门至代郡一线新建十二座烽燧,每五十里设一哨所,昼夜轮巡。又在边境推行“屯守合一”之策:戍卒春耕秋战,冬训夏防,家属可随军定居,官府供给屋舍田亩。三年之内,并州边境竟呈现出少有的安定景象。

更令人称奇的是,原本被视为“眼中钉”的监察吏制度,竟逐渐融入军政体系。许多老兵主动报名担任基层耳目,不再隐姓埋名,而是公开巡查营伍、受理申诉。每逢月末,各营须将赏罚记录、粮饷发放、伤病抚恤等情况汇总上报,由军讼台审核公示。若有贪渎枉法者,一经查实,立即罢黜,永不录用。

百姓称之为“明察营”。连洛阳御史台都有官员上书,建议推广此制。

然而,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