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完魔巫两族的情况,林落尘赶紧把幽煞魔帝请了进去。
长兄如父,这大舅哥可不能得罪了。
幽煞魔帝还是第一次来天都山,看着林落尘这小破山头和那些稀松平常的魔族。
自己妹子这是真嫁穷乡僻壤了?
“等封王以后,我让人来帮你建几座辉煌行宫,再安排一些……”
幽涟瞪了他一眼道:“哥,我就喜欢清幽的环境,你别瞎折腾!”
幽煞魔帝顿时偃旗息鼓,老实巴交道:“好吧!”
天都山没什么好看的,幽煞魔帝转了一圈,就兴趣缺缺了。。。。。。
许怀安回到屋中,将木匣置于案上,铜钱静静躺在灯影之下,一面“言”,一面“默”,在烛火摇曳中仿佛缓缓旋转。他凝视良久,忽觉指尖微麻,似有电流自铜钱渗出,顺脉而上,直抵心口。那一瞬,他仿佛听见了无数低语??不是来自耳畔,而是从骨血深处浮起的回响。
他闭目静坐,任那声音如潮水般漫过神识。渐渐地,一幅画面浮现眼前:一位老者独坐堂前,手中摩挲着这枚铜钱,唇动却无声。窗外夜雨敲瓦,屋内油灯将熄,他几次欲起身提笔,终又颓然坐下。他想写的是对亡妻的忏悔??当年因赌气未送她最后一程;他想说的是对长子的愧疚??因偏执逼其弃文从商,断送一生志向;他还想告诉小女儿,其实每次她寄来的家书,他都读了,只是不愿回,怕露出软弱……可这些话,几十年来,一句未说。
直到临终前一日,他将铜钱埋入祖屋门槛下,对孙子道:“若世上真有能听见沉默的地方,就让它去吧。”
许怀安睁眼时,泪已滑落。他忽然明白,“忆林”并非只收纳文字,它更收容那些被压抑、被错过、被恐惧封存的心声。只要真心曾动,哪怕未曾出口,也能化作种子,在某个清晨破土而出。
翌日清晨,他照例扫雪。可今日不同,帚尖所过之处,青石竟泛起淡淡光晕,如墨迹浸染,又似字迹浮现。他蹲下细看,只见一行小字缓缓成形:“娘,我考上了。”??稚嫩笔触,像是孩童所书。他心头一颤,这字迹他认得,是十年前那个曾在归墟台外徘徊多日的小女孩留下的。她父亲早逝,母亲病重,她说要写信给天上的爹爹,求他保佑娘亲康复,自己定会考上书院。后来她再未出现,许怀安一度以为她随母迁居远方,或已遭遇不测。
可如今,她的信竟以这种方式显现。
他轻轻拂去残雪,让那行字完整显露,而后取来朱砂笔,在旁添了一句:“你爹收到了,他说,他为你骄傲。”
话音落罢,石面微光一闪,那两行字竟缓缓沉入石中,如同被大地吞纳,又似刻入命运。
自此之后,怪事频现。归墟台四周的青石板,常于晨间显字;檐下铁铃,夜半自鸣,声调竟似人语片段;连院中桃树落叶,落地后叶脉也会浮现短句,有泣诉,有告白,有道歉,也有感谢。更有一次,许怀安梦见沈知意站在桃树下,转身对他笑,嘴唇开合,却无声音。醒来后,发现枕边一片落叶,上面写着:“你说‘还在’那天,我就听见了。”
他不再惊异,只觉温暖。
某夜月圆,他独坐亭中修订《回音纪》,忽觉空气凝滞,四铃齐寂。片刻后,一道清冷之声自虚空传来:
“许怀安。”
他抬头,见一人影立于月下,并非实体,而是由无数细碎光点汇聚而成,轮廓模糊,唯双眸清明如星。
“你是谁?”他问。
“我是未能投递的第七百二十一封信。”那光影道,“我属于一个名叫柳云舟的人。他在战乱中被俘,囚于北境矿坑三年,每日用指甲在石壁上刻字,写给未婚妻苏婉。后来他死了,尸骨无存,石壁也被塌方掩埋。但他最后刻下的那句话,因沾了血与念力,挣脱尘土,游走天地,辗转七十年,才寻到你。”
许怀安轻声道:“你说。”
光影颤动,一字一字吐出:“婉,我没能回来娶你。但我在每一个刮风的夜里,都朝着南方喊你的名字。若有风带回一句,便是我活着的证明。”
话音落下,光点散作流星,坠入忆林深处。次日,林中新芽疯长,其中一株枝干扭曲如人形,树皮裂纹竟组成“苏婉”二字。许怀安抚树而叹:“你终于到了。”
他开始意识到,《回音纪》不只是记录,它本身已成为一座桥梁??连接生与死,过去与未来,说出与未说。于是他改换书写方式,不再仅记他人之事,而是每夜焚香净手,以心头血为引,将收到的“无形之信”誊录于册。每写完一篇,便觉胸中空荡一分,仿佛卸下一块压了百年的石头。
三个月后,册页已达三百卷。某一晚,他正写至“无名老兵临终前想对战马说的最后一句话”,忽然笔尖滴血不止,墨迹晕开,竟在纸上形成一幅地图??山川走势陌生,却透着熟悉气息。他盯着看了许久,猛然醒悟:那是阿姐幼年常画的“梦中山河”,她说那是她心中理想国的模样,人人不必藏话,字字皆可抵达。
他连夜对照旧稿,在阿姐遗留的日记残页中果然找到相似草图。原来她早有预感,这片土地终将因“信”而重生。
次日,他召集附近村童,教他们识字、写信、投信于忆林新设的“未言坑”。孩子们好奇又兴奋,有人写给死去的猫,有人写给未来的自己,还有人写给月亮,问它为何总不回答人间的思念。许怀安一一收下,埋入林中特定方位,按《回音纪》中的血图布局栽种新树。
半年过去,忆林扩张三倍,树木形态各异:有盘根错节如握拳者,象征愤怒之信;有枝条垂地如跪拜者,承载歉意;更有数株通体透明,内里似有流光运转,据村民说,每逢雷雨夜,能从中听到低吟,像是千人齐诵情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