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红楼琏二爷 > 第968章 大婚一(第1页)

第968章 大婚一(第1页)

荣国公府门前,早已门庭若市。

四王八公,十余家侯府,几十家伯子男爵府。

整个京城,八成以上的勋贵门第尽皆到场。

除此之外,一品以下,九品以上,亲自到场的文武官员不下两百之数。

。。。

贾琏将黛玉的信折好,放入怀中贴身收藏。他没有立即动笔写回信,只是静静望着窗外纷飞大雪,任思绪如风掠湖面,层层荡开。那女孩想当女御史的话,像一粒火种落进心田,燃起久违的热望。他曾以为自己不过是在拨乱反正、整肃纲纪,可如今才明白,他所推动的,不只是几道政令、几桩案件,而是一场悄然改天换地的觉醒。

次日清晨,他命人备马,直赴大理寺。《清田实录》虽已刊行,但各地报上来的土地纠纷仍层出不穷。有豪族伪造祖契,强占荒田;有官吏勾结胥吏,虚报户籍,侵吞赈粮;更有边远州县以“屯军垦荒”为名,驱民离土,实则圈地私售。贾琏深知,若不趁势立下铁规,待风头过去,旧弊必卷土重来。

他在大理寺召见十三省按察使代表,亲自拟定《民田确权章程》七条:凡无主荒地,五年未耕者归垦者所有;原业主流亡十年以上、无嗣无证者,田产归现耕农户;地契须经三榜公示,邻里联署,方为有效;伪造文书者,斩;胁迫百姓弃地者,流三千里;地方官隐瞒不报或徇私包庇,一律革职查办,永不叙用。

“这不是恩赐。”贾琏立于堂上,声如洪钟,“这是还债。朝廷欠百姓的,不是一年两年,是百年积弊。今日我们不动手,子孙后代还要再流血。”

众官凛然听命。一名来自广西的年轻按察副使跪地陈情:“下官辖区有瑶民千户,世代居山林,以刀耕火种为生,今被汉绅诬为‘野人无籍’,夺其猎场,断其水源。恳请大人明示,此类族群是否亦适用此章?”

贾琏沉吟片刻,缓缓道:“人生于天地之间,岂因言语服饰不同,便分贵贱?凡在我疆土之内,皆为子民。今后凡少数民族聚居之地,设‘夷汉共治所’,由本族推选长老与朝廷委派官员共理民事,赋税减半,十年内免徭役。若有欺凌压迫者,无论官民,严惩不贷。”

此言一出,满堂震动。有人暗叹太过激进,也有人眼中放光,似见曙光破云。那位广西官员含泪叩首,连声道谢。

散会之后,贾琏并未回府,而是转道民本院。近来北方流民渐多,皆因河套一带连年干旱,颗粒无收。朝廷虽拨了赈银,但层层克扣,真正到灾民手中的不足三成。他早已密令心腹巡查组伪装成商队深入灾区,带回一手证据??某县令竟将赈米掺沙售卖,每石索银二两,贫者无力购买,只能啃树皮度日。

“这种人,活着就是对苍生的侮辱。”贾琏看完报告,面色冷峻。他当即提笔拟奏,请旨罢免该省巡抚以下十五名官员,全部交刑部问罪,并建议设立“监察御史巡访制”,每年派出二十四路巡察使,不预告、不定点、不限权,专查民生疾苦与官吏贪渎。

平儿送来热茶,轻声道:“大人这几日几乎未眠,眼都凹下去了。您这般拼法,身子如何受得住?”

贾琏苦笑:“我若歇下来,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就要跳出来反扑了。现在每走一步,都是在和时间赛跑。太后病重未愈,太子又被困宫中,朝局悬于一线。严世荣那老狐狸最近销声匿迹,反倒更让人不安。”

话音未落,门外急报:国子监祭酒突发急症,暴毙家中,死前曾焚烧一批书信。

贾琏霍然起身:“果然动手了!这是灭口!”他立刻下令封锁祭酒府邸,严禁任何人进出,同时调集民本院最精干的密探,彻查其生前七日所有往来人员。

当晚,线索浮出水面??一名小厮供认,祭酒曾在书房密会三位退隐老臣,席间痛骂“贾琏乱政,毁纲乱常”,并提及“必要时请出先帝遗诏,废黜东宫,另立贤君”。

“先帝遗诏?”贾琏冷笑,“先帝临终亲授宁桓储位,遗诏分明存于宗人府金匮石室,谁敢伪造?他们是要造反!”

他即刻修书一封,命快马送往乾清宫,附上密探绘制的密会图谱与小厮画押口供。同时传令禁军统领秦骁:加强东宫防卫,调换全部守卫,换上绝对忠于太子的奋武营老兵;另派十名高手暗伏宁桓日常起居之所,寸步不离。

三日后,宫中传来消息:皇太后病情突然好转,太子顺利出宫,回东宫理事。而就在同一天,京城九门关闭半个时辰,一支神秘车队从北门悄然驶出,车上装满木箱,盖着兵部火漆印。

贾琏闻讯,亲自带人追至卢沟桥,截下车辆。打开一看,竟是数十箱古籍、字画与账册副本,其中赫然夹杂着数份伪造的“先帝手谕”,内容皆为“若嗣君失德,可由宗室择贤代立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一份名单上列出二十七名文武官员,标注“可用”“可拉拢”“需除”字样,为首者竟是宁桓身边一名贴身太监。

“好一招釜底抽薪。”贾琏盯着名单,寒意透骨,“他们不仅要毁我,还要废太子,另立傀儡皇帝。”

他当机立断,将所有物证封存,亲自入宫面圣。宁桓览毕,脸色铁青,久久不语。良久,才低声问道:“贾卿,你说……宫中还有多少人不可信?”

贾琏跪地,沉声道:“殿下,臣不敢妄言。但只要您一日未登大宝,豺狼便不会止步。臣愿以性命担保,护您周全。只求您一件事??不要再仁慈。”

宁桓闭目良久,终于点头:“准你所请。从今日起,京畿内外,凡涉谋逆者,不必奏报,可即行处置。”

圣谕既下,贾琏雷厉风行。那名太监当晚被秘密拘押,经审讯供出幕后联络人??正是吏部尚书严世荣之妻弟,在礼部任郎中。顺藤摸瓜,又挖出藏于城南别院的地窖密室,内有兵器三百余件、毒药若干、以及一份《清君侧行动纲要》,计划在明年春祭之时,借百官齐聚太庙之机,发动兵变,控制宫禁。

贾琏不再犹豫,连夜奏请宁桓下旨:严世荣及其党羽共计四十三人,一律革职拿问,家产抄没,男丁充军漠北,女眷贬为官婢。其中八名主谋,押赴菜市口公开斩首,以儆效尤。

行刑当日,万人围观。百姓拍手称快,许多曾受害之家携香烛纸钱前来祭奠亡亲。有老农颤巍巍跪地哭喊:“青天大老爷啊,您杀了这些吃人鬼,俺们能睡安稳觉了!”

贾琏站在城楼之上,目睹这一切,心中并无喜悦,唯有沉重。他知道,这一刀砍下的不只是几个奸臣,更是百年来盘根错节的权贵网络。从此以后,他不再是“得罪人”的清官,而是整个腐朽体系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
风波稍定,他回到府中,却发现书房被人翻动过。虽表面整齐,但他一眼看出砚台位置偏移半寸,暗格机关有细微刮痕。他立即唤来平儿:“最近谁进过我书房?”

平儿回忆道:“昨日内务府送来新墨,一个小太监亲手送来的,说是奉御笔特赐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