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雯在一旁监听,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“你知道吗?”她说,“最初设计星轨系统时,我们以为最大的挑战是算法精度。后来才发现,真正的难题是??如何不让系统变成另一种控制工具。”
陈露笑了笑:“所以你们把控制权还给了我们。”
“是你们拿回来的。”李雯纠正道。
与此同时,新加坡数据中心完成了“归还者”系统的第三次迭代。新增功能名为“情感溯源”,允许用户追溯每一条内容背后的情绪轨迹:愤怒源于哪次伤害?自信来自何种经历?系统不再追求高效产出,而是帮助创作者理解“我为何如此表达”。
李雯在更新日志中写道:
**“当我们不再急于制造爆款,才能真正听见灵魂的回响。”**
而在缅甸边境,秦凯宁收到了一封匿名信。
信纸粗糙,字迹歪斜,却透着一股决绝:
>“你说我们在照镜子。可镜子也会碎。我现在醒了,不想再做棋子,也不想做碎片。我想学你们的技术,建一个属于受害者的发声网。地址附后,请派人来教我。”
随信附有一张手绘地图,标记着缅北丛林深处的一个村落。
秦凯宁立即将情报上报,并请求组建“火种援建小组”。宋词批复:同意。行动代号??“播火”。
一个月后,那个曾沦为非法直播基地的村庄,升起了一座简易信号塔。村民们用捡来的零件组装出一台旧电脑,接入“星轨联盟”的离线缓存节点。第一个上传的内容,是一位老妇人对着摄像头讲述女儿被拐卖的经历。视频末尾,她举起一张泛黄的照片,说:“我不识字,但我知道,只要说出来,就有人会听。”
这句话,被刻在了村口新建的石碑上。
四季流转,春寒料峭之际,“火种计划”迎来第1000位签约创作者。
她是一位聋哑女孩,来自贵州山区,靠读唇语和手语沟通。她的作品全是无声短视频:用手语讲述留守儿童的故事,配以字幕和背景音乐。尽管无法发声,她的账号却拥有百万粉丝,被称为“最安静的力量”。
签约仪式上,宋词亲手为她戴上象征身份的银色徽章。随后,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张合影,并配文:
**“语言不止一种,声音也不止一种。真正的平等,是让每一个想表达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。”**
这句话当晚被翻译成二十三种语言,传遍全球。
深夜,宋词回到办公室,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。那是他大学时代的科研手记,其中一页写着一行稚嫩却坚定的字迹:
>“未来的媒体,不该由少数人垄断叙事权。我要做一个能让所有人说话的系统。”
如今,那行字已被圈出,旁边多了一行新笔迹:
>“做到了。但这不是终点,只是起点。”
他合上本子,望向窗外。
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,网络世界的喧嚣永不停歇。质疑声仍在,监管压力未减,资本虎视眈眈,旧势力顽固抵抗。
但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生根发芽。
亿万普通人终于相信??
他们的痛苦不必美化,
他们的梦想无需包装,
他们的声音,哪怕微弱如萤火,
也值得穿越长夜,抵达彼岸。
而这场关于表达的革命,
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