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笔小说网

铅笔小说网>皖东人家 > 第二百六十六章 公司成立(第2页)

第二百六十六章 公司成立(第2页)

李晓雯的孩子满周岁那天,她录下第一声“爸爸”,制成一张黑胶唱片,寄给了玛利亚。回礼是一段克丘亚童谣,附言写道:“你的孩子叫‘希望’,我们的孩子叫‘延续’,他们的名字本就是一首歌。”

秋意渐深,皖东的稻田泛起金黄。收割前夕,全村举行了一场特别仪式??“大地回音?丰收篇”。三百村民手持自制乐器:竹筒、陶罐、铁皮桶、牛角号,在田埂上组成一支即兴交响乐团。林远启动声纹系统,将整场演奏转化为动态光谱图,实时投影在夜空中,宛如一场流动的星河展。

那一刻,连远处山岗上的无人机都停止了盘旋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某跨国企业的侦察机,原本奉命搜集“非法集会”证据,却被音乐吸引,驾驶员私自关闭了拍摄模式,只留下一句通讯记录:“他们在唱歌……像是整个大地在呼吸。”

风波并未平息。

十月初,一则新闻震惊全国:一名匿名举报者披露,国内某科技巨头涉嫌向海外矿业集团出售“智能监控解决方案”,其中包括针对偏远村落的声纹识别与舆情压制模块。尽管企业迅速辟谣,但公众已将其与玻利维亚事件联系起来。

林远团队立即展开自查。令人震惊的是,他们早前捐赠给某高校实验室的一套开源声学分析代码,竟被二次开发用于信号追踪系统。虽然协议明确禁止军事化用途,但法律空白让这一切游走于灰色地带。

“技术无罪,人心有界。”彩云在视频会议上沉声道。她刚从加纳归来,皮肤晒得微黑,眼神却比以往更加坚定。“我们必须立下新的‘蜂鸟公约’??所有共享技术,必须附带伦理约束条款,违者永久除名。”

于是,在格陵兰极光下、在越南稻浪间、在肯尼亚教室里,一百零八个伙伴村代表通过远程投票,共同签署了这份人类历史上首个“民间技术道德宪章”。其核心条款只有三条:

一、任何技术不得用于监视或压制原住民社群;

二、所有数据所有权归创作者所有,不可商业化滥用;

三、若发现成员违背公约,其他村庄有权切断连接,并公开谴责。

签字当日,南极洲的科考站传来好消息:那只曾参与“回音行动”的信天翁,佩戴的追踪器信号重新上线。它飞越七千公里,正盘旋在南美洲西海岸上空,仿佛也在见证这一刻。

冬天的第一场霜降来临前,马查旗拉村传来新消息:村民们自发修复了基站,并用传统石材重建了一座“声音神庙”。庙中无偶像,只有一面巨大的共鸣壁,由三百块不同质地的岩石拼接而成。每逢满月之夜,全村人齐聚于此,轮流吟唱祖辈传下的歌谣,声波震动墙壁,激发出肉眼可见的尘埃光晕。

视频传回沟泉那晚,全村静默观看。当看到那位白发老妇人再次开口,歌声穿透屏幕而来时,许多人低下头,默默流泪。

林远按下录音键,轻声说道:“今天,沟泉的柿子熟了。孩子们摘了最大一颗,放在‘声音谷仓’门口,说是送给远方朋友的甜意。我想,她们一定尝到了。”

这段语音自动上传,七分钟后,收到玛利亚的回复:“我们梦见了柿子树。原来幸福是有味道的。”

腊八节那天,赵大柱病倒了。

多年风湿加上旧伤复发,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。他躺在县医院的病床上,手里仍攥着那瓶暖身丸,笑着说:“我不走,年还没过完呢。”

念禾带着翻译软件去看他,问他还记得年轻时的故事吗?老人点点头,缓缓讲起一段尘封往事:上世纪七十年代,他曾随部队驻守西南边陲,一次执行任务途中遇雪崩,整支队伍被困七天。粮食耗尽,大家靠轮流讲故事撑下来。有个四川兵,每晚哼一段川剧,说“只要还有人在唱,我们就没死”。

“那时候不懂,现在明白了。”赵大柱望着窗外飘落的细雪,“声音是真的能救命的。”

三天后,他执意出院,回到村里。听说孩子们要在元宵节办“百村灯会”,他硬是撑着拐杖,参与扎灯。他做的是一盏六角宫灯,每一面都贴着手绘图案:南极冰原、安第斯雪山、非洲草原、东南亚雨林……最后是沟泉村的老槐树,树下站着一群人,手牵着手。

灯芯点亮那刻,他咧嘴笑了:“看,全世界都在一起过年。”

元宵夜,一百零八盏灯笼同时升起,每一盏代表一个伙伴村。天空如缀满星辰,地上笑声如潮。林远站在人群中央,抬头望着那片温暖的光海,忽然觉得,或许这就是他们一直追寻的答案??不是改变世界,而是让世界重新学会彼此倾听。

蜂巢网后台数据显示,那一夜,全球节点同步在线率达到历史新高。人们不约而同打开“静默频道”,播放各自家乡的夜晚声音:蛙鸣、犬吠、风穿林梢、婴儿啼哭、老人咳嗽……汇成一首无声胜有声的交响。

林远关掉屏幕,走到屋外。月色清冷,槐树影婆娑。他取出录音笔,轻声说:

“今天,我们点了灯。

不是为了照亮黑暗,

而是告诉远方:

我们在这里,

我们还活着,

我们还在说话。”

话音落下,远处传来一声清越的排箫声,顺着风飘来,像是回应,又像是约定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