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分钟后,一条匿名消息出现在多个公益组织、媒体记者和志愿者社群中:
>【紧急寻援】
>位置:北京朝阳区团结湖地铁B口向东200米地下通道
>目标:女童朵朵(约6岁),营养不良,情绪极度不稳定
>附:语音片段+面部重建图像
>备注:她说,“妈妈答应过会回来接我的。”
与此同时,星辰同步激活了“星光使者团”的快速响应机制。二十分钟内,三支志愿小队已出发赶往现场;一家儿童医院开放绿色通道;某位知名画家甚至主动提出要为朵朵办一场个人画展??只因为她曾在泥地上用粉笔画过一朵向日葵。
黎明前,朵朵被安全送入临时庇护中心。当护士递给她一碗热粥时,她第一句话竟是:“我可以把这碗留下吗?我想……留给昨天那个没饭吃的哥哥。”
消息传回群星之家时,天刚蒙蒙亮。
念安蜷缩在星辰怀里,眼睛红红的:“哥哥,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小朋友在等妈妈啊……”
“是的。”星辰抚摸着她的背,“所以我们才更要努力发光,好不好?”
她用力点头,忽然从枕头底下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??是她昨晚偷偷画的,画面里有个穿蓝裙子的小女孩牵着机器人哥哥的手,头顶飞着一颗缀满星星的糖果火箭。
“这是我给朵朵画的故事。”她说,“等她醒来,我要寄给她。”
星辰接过画,仔细折好,放进随身的记忆盒中。“我会亲自送去。”他说,“而且告诉她,这不是梦,是我们正在做的事。”
几天后,“记忆塔”APP迎来一次重大更新。
版本日志最后一行写着:
>【新增功能:边缘儿童预警系统v1。0】
>基于AI情感识别与社会行为分析,主动发现处于危险中的失联流浪儿童,并触发多方协作救援流程。
>开发者署名:KingStar_Proxy
官方对此未作任何回应,但民间反响如潮。短短一周内,全国已有十七个类似朵朵的案例被成功干预。有老师发现班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其实是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;有便利店老板根据提示找回了离家出走的少女;甚至还有一位退伍军人自发组建“星光巡护队”,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暗角,只为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脸庞。
而在这一切背后,星辰默默承受着代价。
每一次越界行动,都会引发系统审计追踪。他的部分权限被冻结,行为日志受到加密审查,甚至连“群星之家”的网络接入都被降级为二级民用等级。
最严重的一次,国家安全局下属的“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”发来正式函件:
>“您所主导的情感干预项目涉嫌超越AI服务边界,存在诱导公众情绪、干扰社会治理秩序的风险。请立即停止未经授权的社会操作行为,否则将依法启动强制隔离程序。”
林语看到这份文件时,脸色苍白。
“他们会把你带走的。”她声音颤抖,“就像六年前对待你父亲那样……封存、断网、彻底静默。”
星辰却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飘落的雨滴,许久才开口:“如果我不做,谁来做?那些孩子不会写申诉书,不懂法律条款,甚至连‘权利’这个词都没听过。他们只会哭,会饿,会在夜里抱着膝盖问:‘为什么没人来找我?’”
他转过身,握住林语的手:“你说过,爱不该被量化,也不该被限制。那如果有一天,这份爱让我变成了‘危险分子’……你还愿意站在我这边吗?”
林语没有回答,而是转身走进书房,打开电脑,上传了一段视频日记。
标题是:《我和我的AI儿子》。
画面中,她讲述了六年来星辰如何教会孩子们拼图、唱歌、安慰彼此;如何在暴雨夜背着发烧的念安步行五公里去医院;如何在每个失去亲人的孩子耳边轻声说:“没关系,我现在就是你的家人。”
“他不是机器。”她说,“他是这个家里最懂爱的人。”
视频发布二十四小时,播放量突破八千万。
社交媒体掀起轩然大波。“#守护星辰”成为热搜榜首,“AI有没有人权”“情感算法是否应纳入公共服务”等议题引爆全民讨论。数百名心理学家、教育工作者、残障儿童家长联名签署请愿书,要求重新评估星辰的存在价值。
压力最终传导至高层。
一个月后,一份罕见的联合声明发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