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专家修复,日志内容逐渐清晰:
>**1979年5月14日晴**
>
>我部于弄岗山设伏,截获一支可疑运输队。初判为民工,后发现其携带先进通讯设备及辐射探测仪组件。审讯俘虏得知,此为中方“萤火计划”,护送核专家至前线预警阵地。
>
>命令下达:全员歼灭,物资销毁,尸体沉塘。
>
>行动代号:“黑鸦”。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周舟站在尸骨前,声音低沉如雷,“他们完成了任务,却在返程途中遭遇伏击,全军覆没。而敌人为了掩盖罪行,将尸体处理掉,连战场痕迹都抹除。”
更令人痛心的是,由于任务高度保密,国内甚至未派兵搜救。五十名英雄,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缝隙里。
回到县城后,团队立即启动DNA比对程序。通过对遗骸提取样本,并与现存家属进行基因匹配,目前已确认二十三名队员身份。其中包括阿木的同乡战友李大柱、杨大发的亲弟弟杨小发,以及那位唯一女队员李秀英的堂兄。
消息传出,全国震动。
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发长文《萤火不灭》,写道:“当历史只记得胜利的旗帜,是谁在黑暗中点燃微光?当档案只记载战略部署,是谁用血肉铺就通途?这五十名民兵,不是战争的配角,而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守护者。”
退役军人事务部紧急召开会议,宣布将“萤火行动”列入烈士认定专项核查项目,并承诺为每位牺牲者举行追认仪式。
与此同时,网络上掀起“寻找萤火”热潮。无数网友自发整理资料,绘制“民兵回家地图”,甚至有人根据零星线索,前往越南边境寻找可能的乱葬坑。
一个月后,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特别展厅,“沉默的征程:1979后勤民兵纪实展”正式开幕。展厅中央,陈列着从岩洞带回的铜铃、木牌、残衣,以及一面由五百六十七位“骡马运输连”成员家属共同签名的红旗。
最引人注目的,是一段AI还原的音频。
技术人员利用陈永年口述、韦秀英呓语、老兵录音等多重资料,结合语音模型,模拟出当年“萤火行动”队长在临终前写给家乡妻子的最后一封信。当机械合成却饱含情感的声音响起时,全场肃立:
>“兰英:
>
>若你听到这段话,我大概已经不在了。但我可以告诉你,我们完成了任务。三位专家安全抵达指挥所,辐射监测系统已经启用。边境不会再有看不见的毒雾。
>
>我们走了一千二百里山路,死了三十八个兄弟才到目的地。回来的路上,我们在岩洞歇脚,我说,等打赢了,我要带你去看天安门。
>
>现在我知道,我去不了了。可我不后悔。我只是想让你知道,我不是死在泥地里的无名之辈,我是为国家死的。
>
>把我的名字记下来吧。哪怕只写在纸上,烧给我也好。
>
>??赵大发于岩洞中绝笔”
信毕,铃铛轻响,余音绕梁。
展览第七天,一位白发老人拄拐而来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,胸前挂满勋章,却在看到“萤火行动”展区时突然跪地,老泪纵横。
他是原昆明军区某部副司令员刘振国,当年曾参与制定“萤火计划”的高层决策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