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他哭了。”
李砚之怔住。这不是幻觉,也不是偶然。这是“耕文”再次显现??唯有至诚者,才能唤醒土地的记忆。
他悄然退去,未惊动那人。
三个月后,那半亩田竟收成可观。虽不及他人丰盈,但薯形饱满,色泽红润。耕者捧着第一筐收获,站在李砚之面前,双手颤抖。
“我……我活着看到了它长大。”
李砚之接过一只赤薯,轻轻摩挲:“你知道为什么你能种活吗?”
“因为我用心了?”
“不。”李砚之摇头,“因为你终于学会了‘怕’。你怕它死,怕对不起这一粒种,怕辜负这片土。而从前,你只怕上司责罚、考核不过。现在你怕的,才是真正该怕的事。”
耕者泪下。
就在当日夜里,守问堂忽现异象。所有孩童皆梦同一景:一片无垠田野,中央立着一座石碑,碑上无字,唯有一枚深深的手印,似有人曾以血为墨,掌心按刻。碑下站着无数人影,男女老幼,衣衫褴褛,却齐声诵念:
>“谁种的饭?”
>“谁流的汗?”
>“谁忍的饥?”
>“谁忘了?”
翌晨,最小的女孩醒来,在纸上画下了这个梦。她不会写字,只用炭笔勾出轮廓。可当李砚之看到那手印时,浑身一震??那纹路,竟与阿禾婆婆临终前握着他手时留下的压痕一模一样。
他立刻召集所有孩子,让他们各自描述梦境。惊人的是,九成以上内容一致。更有三人,在梦中听见那布衣女子开口:
>“三代之后,遗忘最深。
>他们开始称劳作为耻辱,称诚实为愚昧。
>但他们不知道,每一份不劳而获的饭,都在暗中标好了代价。”
李砚之意识到,这不是巧合。这是警示??第九窍的阴影从未离去,它正借时代之变,悄然重塑梦境。这一次,它不再让人沉睡,而是让人羞于清醒。
他连夜写下《守问十二诫》,刻于堂前石壁:
1。不得以机械代耕而心安;
2。不得食不知来源之粮;
3。不得称劳作者为卑贱;
4。不得将苦难美化为宿命;
5。不得因富足而遗忘饥饿;
6。不得让儿童背诵劳动而不亲尝泥土;
7。不得接受他人无偿供养而无所回馈;
8。不得嘲笑持锄者为落后;
9。不得相信无需付出便可获得尊严;
10。不得切断土地与人心的感应;
11。不得让语言脱离汗水;
12。不得停止发问??尤其是当你以为已经知道答案时。
此碑一立,四方震动。邻村长老携礼来访,欲求抄录带回。也有官吏暗中遣人窥探,担忧“聚众立规,图谋不轨”。更有“新梦盟”余党散布谣言,称守问堂实为邪教,蛊惑百姓回归原始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