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死寂。
片刻后,一名学生起身,声音颤抖:“若陛下不准呢?”
苏璃微微一笑:“那我就带着三千学子,提灯夜行,一路走到宫门前,一盏一盏,点燃心灯。”
话音落下,秦砚悄然步入人群后方。他没有上前,只是静静听着,看着。他知道,这一战,比当年掘开九百冢更凶险。但这一次,不再是孤身一人。
***
同日黄昏,皇宫内殿。
昭宗皇帝独坐御书房,面前摊开着《民声集?永昌卷》。烛火摇曳,映着他斑白的鬓角。他已经五十八岁,在位三十年,自认仁政爱民,可此刻翻阅那些触目惊心的记录??饿殍遍野,孩童啃食树皮,母亲易子而食??他的手忍不住发抖。
内侍低声禀报:“守心堂会长苏璃已在宫门外候旨,携三千学子提灯请见。”
皇帝闭目良久,终于开口:“传她进来。”
不多时,苏璃步入殿中,身后并无随从,只有一盏青铜灯,由学生代持。她行礼如仪,不卑不亢。
“陛下,”她直言不讳,“永昌之祸,非天灾,乃人祸。而始作俑者,正是您的曾祖父??永昌帝宠臣李辅国。此人借灾敛财,贪墨赈粮八十万石,致使三州赤地千里。先祖陈怀礼冒死上书,却被构陷处死。此案若不昭雪,守心之义,何存?”
殿内一片死寂。
良久,皇帝缓缓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宫门外那一片星海般的灯火??三千学子手持铜灯,静立寒风中,无一人喧哗。
他忽然问道:“苏卿,你可知朕为何一直容忍守心堂?”
“因为您心中也有‘不对’。”苏璃答。
皇帝一震,回头看向她。
“您登基之初,曾秘密重审永昌案,却发现证据全毁,唯一幸存的证人已被毒杀。您愤怒,却无力。因为一旦揭开,动摇的是皇室根基,天下恐生动荡。”她顿了顿,“但现在不同了。百姓已学会说‘不对’,他们不怕真相,只怕隐瞒。”
皇帝沉默许久,终于长叹一声:“你说得对。朕……等这一天,也等了三十年。”
他提起朱笔,在奏折上写下四个大字:**准予重审**。
又命人取来玉玺,加盖“天下为公”印,亲自交到苏璃手中。
“告诉孩子们,”他说,“这盏灯,朕接下了。”
***
消息传出,举国震动。
三个月后,永昌案重审开庭,地点设在长安刑部大堂,允许百姓旁听,书院直播辩词。苏璃亲自主审,秦砚作为特别顾问列席。当证人??一位活到九十七岁的老漕夫??颤巍巍说出当年亲眼所见李辅国下令烧粮灭迹时,满堂哗然。
最终判决:追夺李辅国一切封号,子孙永不录用;为陈怀礼平反,赐谥“忠悯”,建祠祭祀;开放永昌档案,全国学堂列入必修课。
判决宣布当日,守心堂全体师生赴北邙山祭拜。他们在无名碑前点燃九百盏灯,象征九百守心者的昭雪。而轮回井旧址,那朵白花依旧盛开,花心浮现新字:**他们回来了**。
***
然而,风波未止。
就在永昌案落幕七日后,西北边陲急报再至:敦煌佛窟最深处,原本空白的第十七窟壁画突然显现完整图景??画中竟是未来景象!
画面中央,一座巨大的铜鼎高悬于天,鼎身铭刻“守心”二字。鼎下跪着九十九名官员,皆戴枷锁,痛哭流涕。而天空裂开一道缝隙,一道身影踏光而下,手持竹简,面容模糊,却让所有观画者心头一颤??那身形,极像秦砚。
壁画下方,题诗四句:
>“鼎中有罪骨,光下无虚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