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真正改变一切的,是一个意外来电。
来电者是韩国棋院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,语气诚恳:“我们想派遣五名听障及神经多样性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,为期三个月。可以吗?”
林知远握着手机,几乎不敢相信。
对方补充道:“崔承宇先生推荐了你们。他说,真正的对手,应该一起进化。”
挂断电话后,他冲进书房,一把抱住正在整理教案的江晚晴。
她吓了一跳,随即明白过来,笑着捶他一下:**“所以,我们的教室要变成国际校区了?”**
“不止。”他眼睛发亮,“我们要建一所真正的‘多元感知棋院’??不分国籍、不分残健、不分认知方式。只要你想下棋,就有属于你的位置。”
她凝视着他,忽然踮起脚尖,在他唇边轻轻一吻。
那是他们之间极少有的公开亲昵。
但她用手语解释:**“刚才那一秒,我没有思考任何信号。我只是想告诉你:我愿意陪你疯到底。”**
筹备工作迅速展开。政府相关部门表示将提供专项用地支持;几家科技公司主动联系,愿无偿开发新型触觉反馈系统;甚至有建筑师提出,愿以“声音的形状”为灵感,设计一座完全依靠振动、光影与空间引导的无障碍对局大厅。
就在一切看似顺遂之时,变故突生。
某天早晨,林知远接到老吴电话,声音低沉:“晚晴昨天去医院做例行检查,医生发现了新的问题??她的听觉皮层代偿功能正在持续退化。”
他心头一紧:“什么意思?”
“意思是……她过去依赖视觉与触觉补偿听觉的能力,可能会逐渐减弱。具体表现可能是情绪识别延迟、节奏感知模糊、压力阈值降低……简单说,她作为协作者的‘精度’,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下降。”
电话那头,长久的沉默。
他赶到医院时,江晚晴正坐在走廊长椅上,手里捏着检查报告,脸色平静。
他走过去,坐下,握住她的手。
她先开口,用手语慢慢比划:**“我知道你在想什么。你觉得,这条路是不是走到头了?”**
他摇头,喉咙发紧:“我在想,如果有一天你不能再‘看见’棋局的变化,我该怎么办。”
她笑了,抬手抚过他的眉心:**“你以为我是靠眼睛下棋的吗?我是靠‘你’下棋的。你的呼吸快了,我知道你紧张;你肩膀下沉,我知道你在计算大场;你喝水的动作变慢,说明你有了杀招。”**
她顿了顿,继续比划:**“现在是我帮你‘听见’世界。也许将来,换成你帮我‘看见’它。这不公平吗?不,这叫轮回。”**
他眼眶骤然红了。
那一刻,他终于明白??他们之间的协同,从来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双向滋养;不是谁拯救谁,而是彼此成为对方缺失的那一部分。
一个月后,“东亚非声协同围棋邀请赛”第二次筹备会议在杭州召开。中日韩三方代表齐聚,正式确立赛事常态化机制,并设立“协同创新奖”,表彰在规则、技术、教育层面做出突破的个人与团队。
会议尾声,林知远站起身,宣布一项决定:
“从下一届开始,‘主将+协作者’组合中,至少有一方必须为神经多样性人士。这不是限制,是承诺??确保这项运动的初心不被稀释。”
全场肃然,继而掌声雷动。
散会后,江晚晴拉着他走到西湖边。暮色四合,湖面泛起淡淡金光。
她忽然停下脚步,从包里拿出一枚小小的U盘。
**“这是我录的一段视频日记。”**她比划着,**“从我们第一次合作开始,每一场重要对局后我都悄悄记录。里面有我的恐惧、怀疑、喜悦,还有……我对你说过的每一句没出口的话。”**
她递给他:“等我老了,听不见了,看不见了,你就放给我看。让我记住,我曾经那样热烈地参与过一盘棋。”
他接过U盘,紧紧攥在掌心,仿佛握住了时光本身。
“不用等到那天。”他轻声说,“我现在就想听你说。”
她笑了,靠在他肩上,望着湖面最后一缕夕阳。
风拂过柳梢,掠过水面,带走言语,留下寂静。
而在这寂静之中,两颗心依旧清晰地回应着彼此的节拍??
一如最初,一如永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