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“我部驻守‘寒脊关’,常年风雪蔽日,补给艰难。前年冬夜突遇敌袭,退敌后才发现通往山谷的唯一小道已被雪崩掩埋。正当绝望之际,一名老兵想起曾听闻‘守路者’传说,遂率众掘雪寻路。三日后,竟于冰层之下发现一段石砌路基,虽残破不堪,却足以指引方向。循此而出,终得救援。事后勘察,那竟是永和年间陈七队伍所筑之路,距今已逾六十载……
>
>我们重修了那段路,并立一小碑,不刻名,只写两字:**还在**。
>
>请转告忆学馆诸君:你们守护的记忆,救了我们的命。”
小石头听完,久久不语,而后轻笑一声:“他到底没让这条路断啊。”
当晚,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蓝莲花海中,远处有两个身影缓缓走来:一个是年轻的陈七,肩扛铁铲;一个是阿音,手中牵着一根红线。他们彼此相望,没有说话,只是并肩而行,走向山的那一边。
醒来时,天刚蒙蒙亮。她唤来最亲近的弟子,将那只陶罐交予她手中。
“以后,《凡人志》由你主持编撰。”她说,“记住我的话:不美化,不拔高,只求真。哪怕是最小的一件事,只要是真实的,就有力量。”
弟子含泪应允。
三日后,小石头安详离世,享年八十六岁。
葬礼那日,全国十九驿同时熄灯一盏,以示哀悼。忆学馆门前摆满了各地寄来的信件与纪念物,最多的,是一片片蓝布碎片,皆取自家中珍藏的旧衣、旧帐,象征着对那位从未见过的女子??阿音的追思。
李守并未现身。但有人在万忆塔前发现了一双崭新的草鞋,整齐摆放在碑侧,鞋底刻着一行小字:
>“替她走完剩下的路。”
多年后,忆学馆扩建为“守诺书院”,成为天下士子研习民本之道的圣地。书院正殿不供孔子,不祀帝王,唯有一幅巨画悬挂中央:画中两人,一男执铲,一女缝衣,背景是蜿蜒千里的山路与漫山遍野的蓝莲花。
每逢开学典礼,新生必在此画前行礼,并齐声诵读院训:
>“你不需成神,只需守诺。
>你不需留名,只需真实。
>只要有人记得,你就从未离开。”
而在西北某处无人知晓的山谷里,每年春天总会出现一座新坟,坟前插着一把铁铲,铲柄缠红绳,旁置清水与食物。附近的牧民早已习以为常,路过时总会停下,恭敬地鞠一躬,然后也将自己带的一点干粮留下。
有人说,那是陈七的魂灵仍在巡路。
也有人说,那是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,在默默延续着同一条信念。
但更多的人相信??
那不是坟,是灯。
是黑夜里不肯熄灭的一盏心灯。
它不在庙堂,不在史册,不在金匾玉碑之间。
它在路上,在风中,在每一个愿意低头看一眼脚底泥土、抬头望一次星空的人心中。
就像从前那样。
就像永远都会那样。